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传承 >> 艺苑 >> 浏览文章

古韵纱灯 匠心守护(传承)

人民网 未知 0 2025/1/12 20:42:28

快步走进村中图书馆,继续纱灯的制作。在其一旁,几盏清代同治年间的古纱灯惹人注目,木制的灯架约半米高、一尺宽,灯体中空,底部带有挂饰,四周罩着薄如蝉翼的绢纱,时隔百余年,纱上的彩绘依然鲜艳夺目、栩栩如生。

古韵纱灯 匠心守护(传承)
       冬日午后,阳光明媚,趁着天气晴好,张振祥(上图,赵帅杰摄)快步走进村中图书馆,继续纱灯的制作。在其一旁,几盏清代同治年间的古纱灯惹人注目,木制的灯架约半米高、一尺宽,灯体中空,底部带有挂饰,四周罩着薄如蝉翼的绢纱,时隔百余年,纱上的彩绘依然鲜艳夺目、栩栩如生。

  59岁的张振祥是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人,是甘肃省级非遗项目兰州灯火(西固灯火)市级传承人。“瞧!纱上抹有鱼胶,这是为了方便在纱面作画。”张振祥说,绘画的颜料都由天然矿石加工而成,色彩纯正、不易褪色。

  旧时河口地区作为陇上水陆交通枢纽,码头贸易繁荣、商品经济活跃。清中叶以后,河口兴起制纱灯、挂纱灯的习俗。“最经典的纱灯当数羊油灯,夜晚掌灯后,灯影须臾闪烁,风吹灯动,画上人物摇曳生姿,是纱灯最美的时刻。”张振祥说。

  由于战乱和时代变迁,古纱灯淡出人们视野。“2011年,村中腾挪祠堂,我们在木箱中发现祖辈收藏的20余架古纱灯,并进行抢救性保护,做数字化留存。”张振祥回忆。不仅如此,他还决定复原纱灯,留住这项传统手艺。

  翻阅古籍、查找资料、外出学习,张振祥拆卸古纱灯进行研究,从制架到作画,一点点探索,终于摸清“套路”。

  “古纱灯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制作考究、步骤繁多。”张振祥说,古纱灯的灯架由榫卯结构有机连接,不用一颗螺丝钉,因此每一步都要求均匀准确,容不得半点马虎。

  记者凑近细瞧,发现无论是凸出的榫,还是凹进的卯,都上宽下窄,往下一摁严丝合缝,向上一提又便于拆卸。“正是由于纱灯灯架的‘重重机关’,复制起来耗时费工,即使是熟练木匠,往往也需两三天才能制作完成。”张振祥说。

  随着研究的深入,张振祥复原的纱灯种类越来越多,既有用楠木制作的传统纱灯,可装可拆,能反复使用;也有仿制的六角形雕花宫灯;还有逢年过节时村民家门前悬挂的方框灯,灯面上可以题诗作画。画面不仅传承古纱灯原有的艺术风格,还不断注入当代审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剪纸文化等元素展现在纱灯上。

  凭借复原古纱灯的“绝活”,张振祥入选甘肃省“乡村工匠”。在他带领下,周边有10多名村民陆续掌握了古纱灯的制作技艺,有些还获得“非遗传承人”称号。这些年,利用空闲时间,张振祥时常走进乡村中小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指导学生制作纱灯。

  “兰州灯火(西固灯火)的传承和发展,须以保护为前提。”张振祥说。如今,他会定期把古纱灯拿出来检查,查看有没有虫蛀、受潮,“这些原汁原味的古纱灯已有上百年历史,拥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魅力,不光要让我们这一辈能看到,更要让古老的纱灯和它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