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产经 >> 非遗 >> 浏览文章

非遗竞秀,浸润城市肌理

人民网 未知 0 2025/1/15 23:07:5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

青海西宁湟中区推动湟中堆绣等非遗传承——

非遗竞秀,浸润城市肌理(城市味道·大河九曲)

非遗竞秀,浸润城市肌理 第 1 张
非遗竞秀,浸润城市肌理 第 2 张

 图①:湟中区地理位置示意图。
  图②:乔应菊的堆绣作品《十里香》。
  本报记者 贾丰丰摄
  图③:乔应菊(左)正在指导女儿做堆绣。
  孙  骁摄
  图④:湟中区高跷队队员在表演。
  湟中区委宣传部供图
  图⑤:109国道西宁市湟中区段附近的风景。
  王健民摄(影像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要保护弘扬黄河文化,传承好历史文脉和民族根脉”“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民族品格和奋斗精神。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

  黄河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县城如何传承发展黄河文化,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城市味道·大河九曲”,顺着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找寻具有岁月沉淀和人文韵味的“宝藏”县城,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探寻县城发展的活力密码。

  ——编  者  

  

  城事

  从海拔4600多米的约古宗列曲汩汩流出,穿越茫茫草原、流经高山峡谷,在青藏高原东部,黄河与湟水撞了个满怀,共同孕育出河湟谷地的丰饶。

  湟中位于河湟谷地。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湟中也是古代“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多元的民族、多样的文化,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于悠远的岁月长河里,交流交往交融,共同创造出瑰丽多彩的文化遗产。壁画、堆绣、泥塑、雕刻、藏毯、镶丝、银铜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非遗,构成了湟中的独特气质,也积累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厚实家底。

  年轻人自发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晨光透过窗户,斜洒在工作台上,位于湟中区迎宾路的青海尚巧文化有限公司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乔应菊手握画笔,神情专注。随着勾勒晕染,一幅名为《花开富贵》的堆绣作品渐渐鲜活起来。

  从事堆绣30多年,乔应菊对“慢工出细活”有着深刻理解。“手工艺品永远没有完成时,哪怕完成了,还可以再打磨,最重要的是得耐得住寂寞。”蘸了蘸一旁的颜料,乔应菊的语气宛如笔尖的涂染一样不紧不慢,“这几年,随着湟中堆绣的名气越来越大,客户也越来越多,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6月份。”

  从小耳濡目染,乔应菊的女儿柳晴雯大学毕业后,也选择从事堆绣工作。不过对于这项古老技艺,年轻人有自己的理解。“只有贴近大家的日常需求、与时俱进,才能实现活态传承。”柳晴雯说,“这门技艺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绸缎来自江浙一带,羊毛来自牧区,再与传统的圆盘、瓷瓶相嵌合,开发出小巧而轻便的堆绣摆件。我们还联合了湟中区上五庄镇纳卜藏村的十几户村民,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村民增收。”

  参与各类非遗展览,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在江苏南京建成“河湟文化非遗手工艺品南京销售展示设计中心”……许多年轻人自发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很多大学毕业生回到家乡从事非遗工作,他们眼界开阔,勇于创新经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柳晴雯介绍,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比如堆绣就借鉴了壁画的绘制和染色技术,一些花纹汲取了传统银铜器的工艺样式,相互借鉴碰撞出别样创意。

  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临近中午,来自浙江一家旅行团的20多名青少年,结束河湟文化博物馆、莲花湖等景区的参观游览之后,直奔柳晴雯家的小院。在柳晴雯的指导下,大家围坐一起,拿起提前备好的堆绣原料,开始绘稿打格、勾线配色,完成堆绣的体验制作。

  “这两年,我们尝试和旅行社合作,结合热门景点线路推出非遗体验研学游,很受欢迎。平均每周都有两三批外地游客前来体验,估计春节假期会更加火爆。”柳晴雯一边耐心指导,一边详细介绍堆绣的历史起源、工艺特点,“为大家提供活泼、生动的非遗研学产品和沉浸、趣味的传统文化体验,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题中之义。”

  非遗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举,绵延着历史文脉和城市记忆,也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开展本地民间艺术常态化表演、邀请高等院校名师授课、加强产业基地建设……以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我们不断深入挖掘非遗的文化内涵,寻找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从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到利用非遗资源进行创作转化,再到建设非遗特色景区,在更多人的看见、了解与热爱中,非遗传承与发展的生命力不断壮大。”湟中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创介绍,目前,湟中区有国家级非遗6项、传承人9名,省级非遗20项、传承人34名,市级非遗16项、传承人18名,区级非遗97项、区级传承人85名。

  悠悠湟水不辞细流汇入浩浩黄河,滋养一方水土,也浇灌着湟中人的心田。湟中区甘河滩镇班沙尔学校的校园里,花儿、面塑、堆绣等非遗早已融入教学,成为孩子们可见、可亲、可参与的日常生活。“每周三下午,21门传统文化体验课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校长孙玉伟介绍,要让非遗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之中,播撒进孩子们的心里……

  

  城标

  指尖上的浮雕

  不用一针一线,怎样“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湟中堆绣里或许藏着答案。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起源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的湟中堆绣已经有600余年的历史。丝绸锦缎、棉花羊毛、缤纷颜料,在绣娘的手中,经过剪裁、填充、堆贴、上色等10余道繁复工序,幻化出姹紫嫣红的花卉、形态各异的人物、山明水秀的景观……堆绣与“绣”无关,实则是一种运用拼贴艺术,把织物特有的肌理感和立体感充分融合,呈现浅浮雕式的艺术效果,因此也被称为“指尖上的浮雕”。

  粗犷中显细腻,质朴中见华美,孕育于河湟谷地的湟中堆绣,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映照着这片土地的厚重与璀璨。

  

  我与一座城

  传统高跷“踩得更高、走得更远”

  王勇宏

  作为一个在湟水河边土生土长的湟中娃,我从小就耳濡目染,接触各种非遗技艺:巧夺天工的堆绣、活灵活现的泥塑、精细华美的银铜器……非遗既承载着我的童年记忆,也指向关于家乡的具体意象。

  其中,鲁沙尔高跷在我心中有着特殊意义。

  “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在河湟谷地,社火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民俗展演活动,高跷更是其中的“重头戏”。我生长的湟中区鲁沙尔镇,因为高跷远近闻名。鲁沙尔高跷是青海省非遗项目,已经传承数百年,最显著的特点是“高、悬、巧、奇”,被称为“空中舞蹈”。我的爷爷、父亲都是高跷演员,我从五六岁起就在他们的指导下参与高跷表演。第一次穿上精美的服饰,踩上两三米高的高跷,那一刻,我对勇敢和力量有了新的认知。

  如今,社火已经成为乡亲们展示美好生活、迎春祈福的重要形式。每到寒冬腊月,村里的乡亲们聚到一块儿,早早开始商量起过年耍社火的事宜。舞狮舞龙、秧歌、高跷、寸跷……热闹的社火表演,也寄托着大伙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这两年,政府对非遗保护传承越来越重视,更多年轻人加入了我们高跷队,表演形式更加时尚。从参与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幕式表演,到亮相河南卫视春晚舞台,鲁沙尔高跷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我们在种地务工之余,也多了一份收入。传统高跷“踩得更高、走得更远”,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精气神也越来越足。

  (作者为湟中区鲁沙尔镇高跷艺术协会成员,本报记者贾丰丰整理)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