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产经 >> 文旅 >> 浏览文章

以茶为媒,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人民网 未知 0 2024/11/30 17:01:45

武夷山下,茶香四溢。近日,以“‘三茶’统筹·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下称“茶博会”)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茶企茶人齐聚九曲溪畔,共话闽台茶缘,拓展产业合作。

以茶为媒,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第 1 张

台湾高山茶与福建政和白茶联合设计的综合展馆。张厚炜摄

武夷山下,茶香四溢。近日,以“‘三茶’统筹·融合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下称“茶博会”)在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茶企茶人齐聚九曲溪畔,共话闽台茶缘,拓展产业合作。

“我是‘茶三代’,这次参加茶博会结识了许多朋友,也看到了大陆的市场之大,希望更多大陆同胞品尝到台湾产的特色乌龙茶,大家多走动多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台湾彰化玉山金叶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厂厂长黄冠颖说。

以茶为媒,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第 2 张

两岸青年在体验营活动中品茶。张行健摄

以茶促融成果丰硕

武夷山自古以来就以茶闻名,这里既是乌龙茶、红茶的发源地,也是万里茶道的起点。自2010年起,茶博会永久落户武夷山,成为两岸茶产业互动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本届茶博会由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与台湾农会、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等两岸组织和团体共同主办,设置2200个室内展位,参展产品涵盖商品茶、茶器具、茶包装、茶机械、茶饮料、茶食品等茶业及茶衍生产品,共吸引850家企业参展,其中来自台湾的企业超过140家。

开幕式上,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和台湾五大茶协联合出品的茶叶《夷品芳华》正式亮相,引起两岸茶人和采购商的关注。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故宫博物院和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还就中华茶博苑项目签订《关于支持在武夷山建设国际一流茶博苑(茶博物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作为两岸业界交流的重要平台,茶博会对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上一届茶博会,相关活动累计吸引超过6000家企业参展,其中台湾参展商1100余家,参展的海内外嘉宾和客商达25万人次,两岸茶企、茶人交流合作越来越密切。

多次参加茶博会的台湾新北茶农陈耀璋表示,通过参加茶博会,他不仅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把茶叶卖到了福建、上海、山东、广西等地,希望通过茶博会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台湾茶的魅力。

台青跨海寻觅商机

作为本届茶博会的亮点,台湾馆以日月潭景观为灵感精心设计,设置了175个展位,展示了琳琅满目的精致茶具和风味各异的茶饮美食,为大陆民众带来了地道的台湾茶文化体验。

烫杯、投茶、注水、出汤……台湾馆内,来自台湾南投的“茶三代”谢育廷热情地介绍着台湾种茶、制茶的特色,冲泡产自南投县名间乡的红茶,供参观者品尝。今年8月,谢育廷和同伴来到武夷山,向当地茶农学习制茶方式,还找到了兴趣相投的合作伙伴。

“这是我自己研制的‘日月潭红茶’,每一道工序都是从阿公那辈传下来,并经过我们的研发改良制成,深受大家喜爱。”谢育廷表示,目前正在和大陆合作伙伴共同努力,将家乡南投的红茶与福建政和的白茶相融合,创立一个新的茶叶产业品牌,期待两岸茶香可以飘得更远。

来自台湾新北的参展商郑信忠第一次来福建参加茶博会。几天时间里,他走访了武夷山的茶厂,了解当地的种茶和制茶技艺。他表示,两岸茶同根、种同源、艺同师、技同门,两岸茶人在制茶技艺方面可以深入交流,共同研制新的产品。

“这次我专程来到武夷山,品尝了融合两岸风味的茶品。”台湾茶爱好者杨逸凡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茶博会,两岸茶人能够互相交流制茶工艺,不断提升茶品风味。

实地感受“喫茶”乐趣

茶博会期间,“武夷之友”两岸青年“喫茶去”体验营同步举办,50余名台湾青年走进武夷山,住茶宿、吃茶膳、行茶径、品茶趣、探茶乡、泡茶汤、赏茶戏、学茶舞,沉浸式感受“喫茶”乐趣,体验中华茶文化魅力。

九曲溪畔,台湾青年们乘坐竹排畅游山水之间,领略武夷山的自然美景;夜幕降临,“印象大红袍”实景演出如约而至,武夷山的山水与茶文化完美融合,为台湾青年们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

在武夷山现代化茶企的参观中,一场科技与茶文化的“跨界对话”让台湾青年们大开眼界。智能泡茶机与茶艺师的“同台竞技”,岩茶智能化精加工生产线,展现了“茶科技”在茶产业发展中的无限可能。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武夷山。在此之前,我对茶文化并不了解,也从来没想到一种茶可以品出果香、木质香等这么多种风味。能够近距离了解武夷山茶及其传统制作工艺,我感到不虚此行。”台湾青年叶人豪说。

主办方介绍,本届茶博会期间还举办了第六届海峡两岸茶文化研习营、2024“朱子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两岸青年百家茶馆主理人交流、“亲,来品茶”两岸青年武夷山打卡季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现了茶融两岸的浓郁真情。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