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网 未知 0 2024/11/4 9:33:33
走进江西九江瑞昌市,峰峦叠嶂间,一丛丛毛竹林修长挺拔。瑞昌竹林面积广袤,滋养了无数的竹编艺人。
“我15岁开始学艺,现在做竹编58年了。”73岁的田先敏(上图,金明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代表性传承人,只见他举起篾刀,对准毛竹,“刺啦”一声,竹竿就被一分为二。青青的毛竹去蔸、去梢后,被均匀地剖成4片、8片、16片……接着劈条、去篾黄、取层、拣篾、刮篾、煮篾,变成柔韧的篾条。
看田先敏编竹,那骨节粗大的手全是巧劲,不同大小篾条放在刮刀上,左手拿竹片压住,右手往后拉,“嗞嗞嗞”刮篾——篾丝细如发丝,韧性十足;篾片宽如手指,薄厚均匀,在巧手中翻飞、穿插、扭转、打结,最终成为精巧美观又实用的工艺品。“当年我娘问我想做什么,我说做篾匠。娘说做篾匠苦啊,我说我不怕苦。”
凭借精湛的竹编技艺和对竹编工艺的热爱,20世纪80年代初,田先敏便成立了南义竹编工艺厂。2002年,因大环境的改变,工厂遭遇困境,面临倒闭。
这一年,田先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广交会,在朋友的展位上展示了自己的竹编样品。一家英国公司看中了他的样品,在现场翻译的帮助下,当即下了3万元订单。“这就算是找到了一条新出路。”此后他年年参加广交会,与许多国家的客商建立了联系,成功将传统的竹编工艺打入国际市场
“这是竹篱笆,出口意大利;这是竹火炬,销往马来西亚。”田先敏说。南义竹编工艺厂外,工人们正在把一件件产品装进集装箱里,生产车间里,一箱箱的产品正整装待发。
“传统手艺易学难精,愿意来做竹编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田先敏便将竹编技艺传授给厂里职工,人数多达100人。南义竹编工艺厂与瑞昌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残疾人免费竹编培训班,为残疾人辅导竹编制作技术,培训残疾人60多名。
“我16岁就拜老师为师,做竹编有40年了。”徒弟雷保红回忆起老师田先敏当年的认真和细致,仍然自愧不如,“做竹编全靠手工,几个小时,年轻人腰都直不起来,可师傅一坐就是一天。”
走进雷保红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不一样的竹编工艺品,这些年,在田先敏的带领下,雷保红创作的青花瓶、孔雀、鸭子等竹制品多次入选全国、省级工艺美术精品展。如今,南义竹编工艺厂作为九江学院艺术学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基地,每年都要迎来不少大学生。在众多的徒弟中,雷保红已被评为瑞昌竹编省级非遗传承人,还有4个徒弟是市级传承人。他们也像田先敏一样,走进校园,开展竹编技术讲学,共同推动非遗文化代代相传。
从最初的斗笠、丝箩逐渐变成花钵、礼盒、篱笆……如今,南义竹编工艺厂制作的上百种竹编工艺品和园林产品远销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数十个国家,年出口产值超过300万元。“传统的东西好,但一定要找到传统与市场的结合点,才能让民间艺术有生命力,发扬光大。”田先敏说。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01-22
01-20
01-19
01-19
01-17
01-15
01-15
01-12
01-08
01-08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