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国学 >> 佛学 >> 浏览文章

学贯中西 大巧精工

人民网 未知 0 2024/11/1 15:44:55

他一生履历丰富,青年结交反清志士,壮年投身民主革命,中年呼吁抗日救亡;他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是最早用现代学术话语构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学者之一;他喜爱美术、文物,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首任馆长;他以其直抒本真、稚拙超逸的“孩儿体”书法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

学贯中西 大巧精工
展厅一角。 本版图片均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他一生履历丰富,青年结交反清志士,壮年投身民主革命,中年呼吁抗日救亡;他教书育人,著作等身,是最早用现代学术话语构建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学者之一;他喜爱美术、文物,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首任馆长;他以其直抒本真、稚拙超逸的“孩儿体”书法风格,在书坛独树一帜。 

他,就是近代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谢无量。 

为纪念谢无量先生诞辰140周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9月28日,“大器无量——谢无量的学艺人生”特展在成都博物馆开展。展览分人生历程、博学卓识、诗才横溢、翰墨大家4个单元,通过120多件(套)展品,综合呈现一代大家谢无量不平凡的学艺人生。

  无量之识 ,上下求索,勇立时代潮头 

“我十二岁看的古书愈多,尤好看史书,喜论古今兴亡成败的事迹。学为古文,因知八股文及科举制度都是大有害于中国的。”这是此次展品《谢无量自传》文稿长卷中的一段话。由此可见,谢无量很早就开启了自我的启蒙道路。 

谢无量出生在四川省乐至县的一个官宦家庭,自小跟随父亲生活在安徽。少年时,他随著名学者汤寿潜学习实务和经世之学。后来,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特班,师从著名教育学家蔡元培。 

在谢无量晚年的一幅手稿展品中,他这样写道:“综计我之一生,幼时受家庭教育,以后从学浙江汤寿潜先生。在上海读书,获交马一浮先生,共同研究学术,颇受其影响。” 

谢无量广泛结交志士仁人,勇立时代潮头。此次展览,用大量文献资料和图片,展现了他上下求索的形象。在展品中,有他与马一浮、马君武等友人在日本时的合影,他担任存古学堂首任监督整理时刊印的古籍,孙中山致谢无量的书信等。

孙中山去世后,谢无量对当局颇感失望,遂将大部分精力用于教育、学术和艺术事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谢无量创办报刊,通过撰写时政评论、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呼吁国人抵御日寇。其间,他把对国家危难的深切悲痛,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展览中的《边警方亟》轴、《七言绝句诗》轴,便是明证。

在一份上世纪30年代中期写就的《四川政治经济改革方案》中,谢无量从全国政局出发,给四川政治、经济改革开出“药方”。“遗憾的是,四川军阀忙于内讧,建议未被采用,但先生的拳拳报国之心,日月可鉴。”展览执行策展人杜康介绍。

1940年以后,谢无量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四川。其间,他与林思进、商衍鎏、严谷声、张大千等巴蜀学者诗酒唱和、切磋学问。展品《辛巳春初游天师洞》碑墨拓、《和湛翁〈江村遗兴〉之一》卷、《游龙洞庵》轴、《窦圌集》诗稿长卷,就是谢无量游览巴蜀形胜时所作。他将对故乡的一腔热爱,诉诸诗歌与书法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无量担任川西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后受聘为川西博物馆馆长、川西行署参事。1952年,川西博物馆改名为四川省博物馆,谢无量仍任馆长。他又被聘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展品《百字令·为杜甫草堂作》轴中,谢无量写道:“拜听鹃声,起吟梁父,高韵谁能续?重开祠宇,寒泉待荐秋菊。”对新社会的美好憧憬,跃然纸上。

  无量之学,博学卓识,先开时代风气

“已倦看花眼,犹存问道心。”这是谢无量晚年病卧写怀之句。当时的他年老力衰,但求知的愿望依然强烈。

“求知的愿望,贯穿了他一生。”谢无量的侄儿谢祖渝介绍,伯父年轻时在日本学过日文和德文;为研究佛学,他掌握了梵文,甚至到寺庙游学,看完一座寺庙的藏书,接着换下一座;他甚至还翻译过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谢无量一生不仅博览群书,而且勤于笔耕。杜康介绍,仅在上海的10年间,谢无量编著的图书就多达25种。“他的治学领域涉及哲学、文学、教育等多领域,可见他学贯中西的特点。”

在众多治学领域,谢无量的诸多贡献尤为外界称道。

谢无量是一位具有拓新精神的哲学史家。他顺应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经学转向和诸子学、佛学复兴的潮流,积极反思和重构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此次展出的《中国哲学史》《佛学大纲》等著作,便属谢无量在哲学通史上的研究成果;《孔子》《韩非》《王充哲学》《朱子学派》等著作,则是专题研究的代表。

谢无量还是一位视野宏阔的文学史家。他重视先秦的“创造文学”,在现代诗经学、楚辞学领域具有开拓之功。他还特别关注妇女文学和平民文学,体现出进步的文学史观。在此次展品中,初版的《中国妇女文学史》《平民文学之两大文豪》等著作,便是谢无量编写的新式教材或参考读物,曾起到学科启蒙、风气先开的作用。

  无量之才,诗书一生,作品大巧精工

“不是麻绳系,乘风直上天。”这是展品中,谢无量6岁时写的《纸鸢》诗中的两句。少年谢无量诗才崭露,展现出在传统文化方面的深厚功底。

成年后,谢无量更是将爱国、忧民、恋乡、怀友之情尽付笔端。挚友马一浮曾言:“始予与啬庵(谢无量别署)相识,年俱未冠,以言诗相得。及其耆艾,其所涉益广,所感益多。当其羁旅行役、忧患疾病、触事遇缘,未尝不以诗相往复,咸自胸中流出,无一字之苟。”

谢无量的诗学观,可以从他给后学晚辈的序言中窥见。

在展品《〈稚荃三十以前诗〉序》中,谢无量写道:“诗之者,艺之事也。故大巧莫如天工,凡一花一叶之细,其交错组纂,前后左右,无不精密工致,光色相发,是以成其美;使一切颠倒而无序,枯索而寡味,过者望望然去之,岂足为咏叹之资哉!”

展品中,谢无量写就的《边警方亟次韵达友人》《窦圌集》《赠梧堪先生旧作诗》《百字令·成都杜甫草堂》《俚句奉别》等30多件诗词作品,无一不见其“大巧精工”的文学造诣。

细言“大巧精工”,谢无量的诗如是,书法更是。

他因其极具标志性的书风在20世纪书坛独树一帜,同时代书法家于右任评价他“笔挟元气,风骨苍润”;沈尹默则认为他“上溯魏晋之雅健,下启一代之雄风”。 

本次展览中,《临晋王羲之〈官奴帖〉》四条屏、《〈太清金液神丹经〉序》碑墨拓、《慈溪金烈妇墓表》轴等作品,可一窥谢无量“师法二王,游心篆隶和南北朝碑刻”的特点。

谢无量书法精诣不仅在于吸收,更在于融会贯通。

现代巴蜀学者刘君惠评价他:“师法二王而加以深化,虽变化多方而精蕴不渝。羲之的灵和,献之的神骏,与南北碑刻的凝炼散朗,熔铸为一。”

天才卓异,再加上深厚学养浸润,使谢无量的书法“随手挥洒,自然佳妙”(马一浮语)。在此次展览中,谢无量创作的大量文稿、诗词、匾联、扇面、碑石等形式的书法作品,无不体现出不假雕饰、稚拙超逸的书法特点。现代学者吴丈蜀作诗称赞:“一片清机出自然,真情至性聚毫端。”

展览珍品点击,《边警方亟》轴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不久,谢无量作七言律诗一首。“玄霜漠漠九边阴,满目流亡战鼓沉。”首联就表达了他对国家危难的深切悲痛。

  《壬午除夕》轴

1942年除夕,谢无量作此诗并书写赠与“北星先生”。谢无量写道:“居然逢岁尽,乐事万家融。阖户知天变,殷雷发帝声。香余经夜味,火驻隔年功。待旦人声起,春城换好风。”该书法笔致浑融而宕逸,结字散朗天然,收放有致。

  《赋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轴

1943年8月,“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首次在兰州展出。次年1月、5月,又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1944年元旦,谢无量在成都得观此次展览作品,为其书七言长诗以赞。该书法楷中带行,顾盼呼应,意连势全。

  《还乐至绝句十二首之三》轴

1948年春,谢无量回到故乡乐至,并作《还乐至》七言绝句组诗,此为其三。“昔年曾访北周碑,何必南朝数戴逵。造像满岩寻不见,栖霞伯仲至今疑。”此诗着重描写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北周文王碑及摩崖造像,谢无量曾游观此地,并认为其艺术水平不在南京栖霞山千佛岩之下。该书法气象朴茂,意趣巧拙相生。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斌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