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未知 0 2024/11/1 18:45:02
手捧徐锦庚新著《望道》,封面上硕大的书名似乎在告诉读者,本书为《共产党宣言》的译者陈望道立说。细读之下才知,写的不只是陈望道,而是一群“望道们”。而且,“望道”成了动名词,“望”是盼望、寻望、追望、守望,“道”是真理之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之道,以《共产党宣言》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之道。
当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时,曾经辉煌的中国却跌入历史的低谷,内忧外患,四分五裂,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为了寻找救国之道、强国之药,各色人士、各种思潮纷纷登场。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统治者主导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无不以失败告终。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所望之“道”——马克思主义。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之道,并使其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实现,将西方语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成中文出版发行势在必行。李大钊从北大图书馆借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托陈独秀找人翻译。戴季陶也从日本带回《共产党宣言》日文版,托邵力子找人翻译。历史的机遇和重任落在留日归来的陈望道身上。陈望道从上海返回浙江义乌老家,足不出户,挑灯夜战,译书忘我处,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留下“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一佳话。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出版发行。
《共产党宣言》是马恩著作的经典和马克思主义成熟的标志。它的出版发行,像灯塔,指引着人们前行的方向;像甘露,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像磁铁,吸引着众多先进分子投身推翻旧制度的斗争。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读了《共产党宣言》后走上革命道路的。陈云组织西路军学习《共产党宣言》,使西路军走出失败的阴影,重新振作精神。
首部《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出版后的百年间,各种译本不断出版,发行量超过千万册。发行之多、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很难有其他书籍可以比肩。在战争年代,为了学习、传播、保存《共产党宣言》,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宝贵生命。
总之,本书以《共产党宣言》首部中译本的前世今生为主线,描绘了“望道们”——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以及而后的中国共产党人,寻道、译道、学道、传道的历史。
《望道》作为“回望建党百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2021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必有其独特之处。我以为,《望道》除题材重大外,徐锦庚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色。
文学与史学结合。《望道》作为报告文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属文学类著作无疑。但我更将它视作史学著作,因为我在书中读到了马克思的成长史、马克思主义诞生史、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共产党宣言》一书在中国的传播史。近年来,以文学形式书写历史的著作不少,但大多为演义或戏说,与历史的真实性相距甚远。而《望道》所述历史,字字有依据,事事有出处。比如,“望道们”要寻“道”,首先要知“道”。徐锦庚用两章的篇幅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从写作博士论文时的青年黑格尔派、《莱茵报》时批判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斗士,到写作《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实现从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直至《共产党宣言》问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年轻时,我曾有过十余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研究和教学经历,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望道》中的叙述真实可信。此外,作者重视考证、尊重事实,论从史出的史家做法亦随处可见。
形象与抽象交融。文学创作讲究形象思维,理论述作需要逻辑抽象思维,前者感性、具象、生动,后者理性、严谨、简明。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很难在同一文本中交融。徐锦庚在《望道》中,却能将两种思维方式随时切换,运用自如,有时甚至使用在同一场景中。作者对景物的描述如临其境,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如陈独秀的豪情、李大钊的沉稳、胡适的胆小,虽着墨不多,却令人难忘。对《共产党宣言》的引文与解读,以及大量史实的论证与阐述,则显示了作者理论和逻辑的功力。如陈望道何时离开浙江“一师”,说法很多,作者通过分析、比较、鉴别、推理,得出自己的结论。第六章有一场陈参一与老师河上肇关于“道”的对话,整个场景,两人的语气表情,是形象、具体、生动的,对话内容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有着严密的逻辑。谈话的结果,陈参一成了陈望道。
宏观与微观兼具。《望道》叙事宏大,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国际、第三国际都有涉及;对近现代中国百年历史上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展现。同时,又有许多微观的叙述,如《共产党宣言》译者的选择,陈独秀找到戴季陶,戴请邵力子帮忙,邵推荐了陈望道。来龙去脉、细枝末节,交代得清清楚楚。又如,山东刘集村几代农民传承保护《共产党宣言》、宁波镇海张人亚与父亲空棺秘藏《共产党宣言》及其他珍贵档案等故事,描述细致入微,让人印象深刻。
阅读《望道》,心情是愉悦的。缘于这本文学性的史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缘于书中的内容,读到熟悉处恰似遇到故知,读到陌生处则获取新知;更缘于与作者徐锦庚相识于25年前,有过一段文字缘。1996年秋,任职《宁波日报》记者的他,在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阿康哥回家》的长篇通讯,讲述慈溪西门外村党支部书记陆永康不当企业主、回村当书记的事迹,显示出他写人物的天赋和能力。我读后有感,写了一篇《农村需要阿康哥》的时评,刊登在《宁波日报》上。事后相遇,两人观点相近,相谈甚欢。
徐锦庚调往人民日报后,我们失去联系。但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报告文学,我每篇必看。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的成果和获得的荣誉,通过他在宁波日报的老同事、老朋友不断传到我耳里。我为他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徐迟报告文学奖等成就感到由衷高兴。目前,《望道》已入选2021年度“浙版传媒好书”榜单、2021年“中国好书”月榜等。衷心祝愿他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不断有佳作问世。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01-22
01-20
01-19
01-19
01-17
01-15
01-15
01-12
01-08
01-08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