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要闻 >> 浏览文章

竹子砍了地却种不上 贵州赤水被指“整改复耕”存形式主义

央广网 未知 0 2025/4/23 15:22:18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有“中国竹都”之称。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

竹子砍了地却种不上 贵州赤水被指“整改复耕”存形式主义 第 1 张
葫市镇葫市村一处已整改地块砍掉竹林后目前已撂荒(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有“中国竹都”之称。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向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热线400-800-0088反映称,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整改复耕”流于形式。

近期,记者实地走访赤水市多个乡镇村组发现,一些整改时被伐掉的竹林重新长出了新竹;有的地块种了玉米但因缺乏水源收成甚微;还有的地块整改后根本不具备耕种条件。部分群众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整改为何没能实现恢复耕种的初衷?如何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遇到的难题?

砍了竹林却荒了耕地

村里有一半已整改的地块撂荒

记者在村民的带领下,穿过山间小路,来到赤水市葫市镇葫市村的一处已整改地块,该地块周围是漫山遍野的竹林。村民赵泽健(化名)告诉记者,他们家的耕地就位于这片竹林间,以前,自家地里也是竹子,在2023年、2024年按要求全部砍掉,现在地却基本撂荒。“种上了苞谷,但水源不好,不出粮食。我们生产队(村)都是这样砍掉了,现在都是荒地。”

竹子砍了地却种不上 贵州赤水被指“整改复耕”存形式主义 第 2 张
葫市镇天堂村一农户耕地上种出的玉米(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葫市村一位张姓村民告诉记者,家中的几亩梯田为整个家族所有,多年前,部分地块改栽了竹子,现在已按政策要求整改复耕,但已整改的耕地上又长出了新竹苗。“以前的竹子栽好刚成林,去年年底就全部砍了,但又都长起来了。竹头还全部都在里面,这还种什么,种不成了。这个长起来很快的,让它全部荒着算了!”

记者还实地走访了葫市镇天堂村、高竹村,复兴镇凯旋村,两河口镇大坝村等多个乡镇村组,均存在类似问题。复兴镇仁友村党支部书记苏方洪介绍,他们村在2024年根据上级下发的疑似耕地流出图斑需要整改47处共六七十亩耕地,目前撂荒的约有一半。“今年群众还种了一部分,只能种一半左右,撂荒的都是没有劳动力了,集体耕种不了这么多。”苏方洪说。

竹子砍了地却种不上 贵州赤水被指“整改复耕”存形式主义 第 3 张
赤水市长沙镇长沙村一农户家几个月前刚被砍掉的竹林(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除了受外出务工人员多,村里缺乏劳动力的影响外,砍掉竹林整改复耕后,缺乏水源、道路不通等耕种条件不完备,耕种成本较高也是耕地撂荒的主要原因。甚至有村民无法理解,根据疑似耕地图斑,有的整改地块位于山林间,按要求只需要整改其中一小块,而周围还都是大片竹林。一位谭姓村民告诉记者,当地人把这一现象称为“开天窗”,这种情况即使耕种也无济于事。“有的在大山里,搞出一亩恢复耕地,根本没有意义,荒的地方很多,竹子又自己长出来了。”

“整改复耕”被指流于形式

“开天窗”地块整改无意义

村民也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目前一吨竹子的市价约为500元,一些家庭每年仅靠砍竹子或卖竹笋,能有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收入。“种一年竹子产出几千元、一万元左右。上面叫你把竹子砍掉,但又没人耕种,种了没有收成。种的庄稼全部都死了。”葫市镇高竹村一位吴姓村民表示,主要是耕种条件没跟上。

竹子砍了地却种不上 贵州赤水被指“整改复耕”存形式主义 第 4 张
已整改的地撂荒现状(总台中国之声记者管昕 摄)

此外,当地推进“整改复耕”工作的方式方法让群众不解,起码并未进行充分的政策宣讲。“政策下来就是三天内必须完成。都是下半年才搞,上半年不搞。基本上是强制性的。”村民谭先生说。两口河镇大坝村三组村民金明英告诉记者,她前一天才刚接到通知,次日家中房前屋后的竹子就全部被砍掉了。“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复兴镇凯旋村多位村民表示,所谓整改只是把地面上的竹子砍了,但竹根没有用挖机铲掉,后续是否复耕,并无监管或配套措施。

2024年6月,赤水市耕地流出整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耕地流出整改相关工作情况的通报》中提到:整改推进缓慢,工作进度严重滞后;部分乡镇包保责任仍流于形式;政策研究不足,拿不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措施;宣传发动不够,导致整改工作推进被动。

贵州省赤水市2023年启动推进整改复耕工作,主要依据是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严肃开展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核实处置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自然地理和农业生产条件,切实加强政策引导和解释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考虑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稳妥审慎处理、有序组织实施,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

公开资料显示,赤水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形地貌多变,山多地少。针对当地群众有关整改复耕的疑问,赤水市相关部门如何回应?

相关部门回应:有些政策还不成熟

乡镇干部:动员发动群众时间仓促

4月10日,赤水市自然资源局相关人员对来访群众表示,全市已整改地块撂荒的情况确实存在,主要是后期管护的问题,特别是“开天窗”的情况要尽量避免。“因为才实施两年,可能有些政策还不成熟。我们也在跟上级反映问题,有些是基层无法解决的。”

赤水市多位乡镇干部对中国之声表示,栽竹子和种粮食在当地产出效益悬殊,群众恢复耕种的积极性不高。整改复耕的时间紧、任务重,宣传发动群众的难度大,这是基层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动员确实时间很仓促,上面给我们的时间很短。多增加1个月至2个月,群众的埋怨声应该也会小。群众更多算的是经济账,我们算的是政策账,我们也在组织老百姓在恢复的耕地上栽种蔬菜、豆类、玉米等作物,确保耕地不撂荒,但是难免会出现局部撂荒的情况。‘开天窗’的地块根本无法耕种,我们正在进行异地补划。”一位乡镇干部说。

据介绍,上级有关部门多在当年11月下达耕地疑似流出图斑的整改任务,第二年的1月就要完成整改,否则可能会面临追责风险。还有乡镇干部介绍,“我们整改一亩地大概需要1600元至2000元的成本,这样才能做得下来。如果还要完善水利、修通机耕道等,投入的经费会更大。尤其我们这种山区,整改以后怎么办?不可能长时间撂荒。但是没有人种,这是很大的问题。”

4月20日,记者多方了解到,当地已开始着手解决“整改复耕”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赤水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葛小彬表示,他们正在和林业部门积极对接,对涉及“开天窗”的整改地块进行异地补划。此外,还在积极争取项目,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我们对‘开天窗’的地块进行规划调整,把耕地换到山下,把林地换到山上。现在在搞旱改水的项目,给已整改地块建水池、铺管网。去年做得不多,今年我们要争取更多项目来搞旱地改水田。”葛小彬说。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何可认为,一些地方在政策执行中陷入“有任务无能力、有政策无配套”的困境,最终只能流于形式应付考核。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孔祥斌建议,地方政府要增强部门协同破解难题。此外,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赋能农村土地,尤其要多措并举来调动村集体落实复耕政策的主观能动性。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