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 张翱麟 0 2025/1/24 22:49:54
河南洛阳北邙山被称为龙脉心脏,它位于洛阳城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崤山的余脉。东西延绵约190余公里,虽然不高大雄伟,但如卧龙般环绕洛阳城,形成了得天独厚的风水格局。
北邙山地处中央,背山面水,这种地势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最佳的风水配置,山代表沉稳渊博,水象征灵动变通,能够汇聚天地灵气。
北邙山不仅是风水宝地,还因其地理结构适合作为墓地。其土层深厚,粘结性能良好,适合安置墓穴。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帝王选择在这里安葬,形成了庞大的陵墓群。据统计,北邙山上有24位皇帝的陵墓,还有大量的皇族大臣陪葬墓,形成了“东方金字塔”。这种集中安葬的现象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龙脉心脏的地位。
洛阳作为一座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很多响亮的历史名片。邙山,便是其中一个,这是洛阳最为古老的记忆,承载着洛阳几千年最深处的记忆。邙山一共有24位皇帝的墓葬,如今还是墓地首选。有诗云:“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此外,“邙山远眺”还是洛阳八景之一,走在邙山丛林之中,亦或是穿梭于山下的古墓博物馆,仿佛是在不同的时空中来回穿梭。
邙山位于“千年帝都”洛阳市的北部,洛阳名源于洛水之阳,是一座带有现代化气息,又不失古典之风的文化名城,圣贤云集,人文荟萃,风景众多。如果说江南是“多少楼台烟雨中”,那么洛阳便是“多少尘事写丹青”。作为一个被帝王将相宠爱的城市,很多帝王将相都会把墓葬安排在此处。虽然邙山少了点烟雨气,却能在万千牡丹中道尽了生的璀璨。
邙山还有一个名字叫平逢山,当地人有时也叫它太平山,顾名思义,就是山不高,山头如平地一般。邙山前面是山后面是河,古墓特别特别多。有句老话说的非常贴切“几无卧牛之地”。根据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统计,邙山上面一共有6个朝代的24位皇帝长眠于此,这样的风水宝地,估计在中华大地很难再找出第二个“邙山”了。
邙山面积有700多平方公里,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大块,邙山西部是北魏皇族陵区,中间基本上都是东周东汉以及后唐陵区,东边是西晋和三国时期曹魏陵区,最后还有一个夹河段,属于东汉西晋墓群,但是隋唐之后很少再有帝王墓葬,因为唐代之后很少再有朝代定都洛阳了。虽然唐代之后帝王墓葬少了,但是贵族墓葬却越来越多,很多平民也都希望葬在这里,邙山这个风水宝地至今仍是墓地首选。整个邙山的古代墓葬有几十万个,几乎包括了中国几千年各个朝代的墓葬,走进邙山你会发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墓葬演变历史呈现在了你的面前。有谚语云:“生于苏杭,葬在北邙”,把邙山和“人间天堂”苏州杭州相提并论,可见邙山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熟悉洛阳的人都知道,“邙山晚眺”是古代洛阳八大景之一。在古时候,每到了清明节或者九月九日的重阳节,都会有成群结队的人们来到邙山踏青扫墓或者登高远望。唐朝和宋朝的时候,邙山古木众多,到了夏秋季节一片青翠,是人们游玩的好地方,尤其在夕阳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片暮色笼罩大地,千家万户炊烟升起,这个时候的邙山别提有多好看了。
从邙山南下就是一坐古王城,城东有一个翠云峰,当时长期在洛阳执政的女皇武则天还曾在峰上修建了一个避暑山庄,一到夏天炎热难忍之际,就亲自带着大臣们来到这个避暑乘凉。站在峰上往南看,整个古洛阳城尽收眼底,十分气派。
牡丹是洛阳最拿得出手的一张名片之一,邙山附近当然也少不了牡丹,而且还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邙山之景增添不少色彩。“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桥。看花东陌上,惊动洛阳人”。邙山和牡丹的巧妙结合让我们对邙山这个地方有了新的见解和认知,使洛阳和邙山的名片更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在古代的风水学中,埋葬死者的地方必须讲究“生气”凝聚,这个“生气”遇见风就容易消散,所以它还不能被风吹倒,但是“生气”遇见水就能把它定住。古代人还希望葬地内的阴阳二气要均衡,邙山也符合这个条件,能够藏风聚气,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
古代的风水学认为,我国一共有三大龙脉,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昆仑山。邙山属于三大龙脉中的中间那一支,龙脉连绵不断,经过邙山后继续向东延伸最终入海,很多人不了解为什么龙脉一定要入海呢?因为古代皇家的墓葬讲究一个“真龙得水”,龙脉自西向东来到海边,不就是“真龙得水”了嘛。
中国皇室墓葬规矩众多,其中还有一个“十不葬”之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石山不葬”,意思就是山上石头太多不能埋葬,大家都知道,石头哪里最多?自然是山上最多,但邙山和其他山还不一样,它是土山。皇家墓葬对土山的要求也很高,必须绵延10千米以上才有资格叫龙脉,邙山虽然不高,但是很长,整座山连绵不断,竟然绵延了一百多千米,所以邙山有着其他地方不可替代的优越位置。
我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也建立在邙山,现在这个博物馆叫做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是游人了解邙山的“重要窗口”,馆内设置有假山和水池,它的面积、风格、类型均为世界翘首。所以说要想了解邙山,必须先来“古墓博物馆”,在这个古墓博物馆里还“藏有”一座北魏帝王陵中的景陵,能自由进出,可使人们全面了解北魏帝王陵的基本面貌。
从2001年开始,河南省考古队的队长史家珍就带人在邙山上展开全面的勘探工作,几年下来,他们走遍了邙山周边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前后发现的大小墓葬超过数万座,其中带有大型封土堆的帝陵、贵族陵墓就有1008座。
洛阳风水的优秀,历代文献都有记载,北宋道士李思聪《堪舆杂志》是这样描述的:“四山紧拱,河洛悠扬,龙穴汇集,黄河环抱,乃葬地上上之选。”洛阳北面的邙山是“中龙”主脉的聚结地,四面还有伊河、洛河、瀍河、涧水和黄河环绕,风水得天独厚。
洛阳建都起源于上古,《史记.周本纪》有记载,周武王曾经到达洛水之滨,向南可望见伊阙、木谷、轩辕,向北能够看到太行,认为此地是极佳的建都之地,并亲自测绘,制定了详细的城市规划图,把洛邑打造成了帝都。
此后,又有东汉、魏国到后唐九个王朝在此为都,从地理位置来看,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洛阳东面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北有黄河天险及太行王屋阻隔,西面崤山、函谷关,是进入中原的咽喉要塞;这样就可以西阻关陇,东压江淮,北通幽州、燕地,南达荆楚。
位于邙山脚下的孟津县白河乡铁谢村,有座“刘秀坟”,刘秀陵,中国白手起家的皇帝,现已开发为一个旅游景点,他的坟墓正是“因山为陵”的代表。刘秀当年征战关中,在长安祭拜西汉先帝诸陵时,亲眼目睹了厚葬成风的西汉帝陵被盗掘的惨状,于是告令天下,实行简葬,违者严惩不贷。于是有了清静无为,回归自然的“垒土为山”、“筑陵以象山”的陵墓制度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目前,洛阳古墓博物馆里收藏了一万多座古墓考古挖掘的文物,形成了一个从西汉到宋金的完整的历史体系。当然,遗迹比遗物更能反应出深刻的社会形态和历史,但文物将会揭开许多的历史谜团。
千年来,这里人烟鼎盛,文化发达,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陆续定居于此,人口密度大,那么死亡埋葬于此的人必然非常多,加上邙山又是经历代风水大师认定的风水宝地,邙山上帝陵集中,古墓密集就不足为怪了。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01-24
01-23
01-22
01-20
01-19
01-19
01-17
01-15
01-15
01-12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