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健康 >> 浏览文章

“中华名小吃”唐河卤羊肉浓郁的“馋嘴”风味

张志勇 未知 0 2025/1/24 22:46:23

唐河卤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的传统名吃,其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味。

“中华名小吃”唐河卤羊肉浓郁的“馋嘴”风味 第 1 张
网络配图

唐河卤羊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它是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的传统名吃,其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味。

唐河卤羊肉的特点是肉烂味透、肥而不腻、香气悠人、味道醇厚。其独特的香料配方和长时间的卤制工艺,使羊肉充分吸收香料的味道,形成了浓郁的风味。

“中华名小吃”唐河卤羊肉浓郁的“馋嘴”风味 第 2 张
网络配图

它制作工艺独特,选料严格,通常选用1-2岁、体重8-15公斤的肥嫩山羊。卤制过程中,使用丁香、草果、山芷、砂仁等20余种香料,经过吊汤、紧肉、煮肉等多道工序,使羊肉肉烂味透、肥而不腻、香气悠人。制作时,将羊肉切成大块,放入清水中浸泡4小时,中途换几次水,以去除血污。随后,将羊肉放入锅中焯水,撇去浮沫后捞出备用。

肉汤熬制更是精细,取羊骨头和猪大骨头各2千克,砸成两半,洗净后放入不锈钢卤桶中,加入清水没过骨头,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熬制2小时,直至汤水变白。

卤水是唐河卤羊肉的灵魂,制作卤水时将花椒、八角、白芷、小茴香、香叶、白豆蔻、桂皮、肉豆蔻、草果、良姜等香料用清水浸泡25分钟,沥干后装入香料包。将处理好的羊肉块放入熬好的高汤中,加入香料包,大火烧开后转小火卤制60分钟。加入适量精盐调味,继续卤制至羊肉熟透,用筷子能轻松插入即可。

卤制好的羊肉可以切片装盘,浇上卤汁,也可以搭配其他食材制作成不同的菜肴,如羊肉烩面、羊肉泡馍等。唐河卤羊肉不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是唐河县的文化名片,深受当地及周边地区消费者的喜爱。

它先后获得“南阳名吃”“河南名吃”“中华名小吃”等荣誉称号。此外,唐河卤羊肉还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次亮相各类非遗活动,成为南阳地区的一张美食名片。

最初,唐河卤羊肉由王氏家族创立,经过多代传承,逐渐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上世纪40年代,唐河卤羊肉已声名远播,成为南阳及周边地区家喻户晓的美食。70年代,唐河卤羊肉以其独特的卤制风味,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久负盛名的饮食老字号。2006年,王氏家族的传人王恺成立了个人独资企业,正式实施餐饮连锁加盟的经营模式,并注册了“王恺·卤味”商标。2018年,唐河王记品牌正式注册,进一步推动了唐河卤羊肉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唐河卤羊肉通过连锁经营、电商平台等方式,逐渐走向全国市场。例如,唐河王记在郑州、南阳等地开设多家门店,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唐河卤羊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受消费者喜爱,成为南阳地区不可或缺的美食符号。唐河卤羊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

唐河卤羊肉作为非遗项目,纳入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政府通过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加强对传承人的支持和管理,包括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经费资助,鼓励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唐河卤羊肉的保护不仅局限于技艺本身,还注重其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政府鼓励在传统村落、古街、古镇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所等,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传承人和当地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

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政府支持唐河卤羊肉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出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研学旅游产品,将非遗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遗特色景区。

唐河卤羊肉的保护还注重文化生态的保护,通过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特色村镇和街区,保护非遗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避免文化生态受到破坏。

   政府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通过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非遗的金融服务,拓宽非遗产品和服务的推广渠道。通过非遗保护,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收。通过举办非遗展示活动、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非遗产品等方式,提升唐河卤羊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鼓励非遗相关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推动非遗产品走向海外,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