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未知 0 2025/9/20 19:44:09
9月开学后的第一天,刚为学生上完“开学第一课”的王树国,准时踏入采访间。他主动打招呼,笑容温和,与大家熟知的师生合影里一样亲切。“不怕您笑话,我从小就挺怕老师。”记者话音刚落,王树国笑道:“谁没怕过老师?我也怕。但我们现在做教育,恰恰是要让学生不怕老师。”
这位被学生称为“宝藏校长”的教育者,曾执掌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二年,又在西安交通大学深耕十载,退休后,依然坚守在教育一线。多年来,王树国的心中始终装着两件事:学生的成长,民族的未来。
“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
年轻时的王树国,曾是大港油田的一名钻井工人。1977年,他怀揣着大学梦走进考场。“我记得作文题是《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当时就想起钻井架的顶端总有一盏灯,像黑夜中的灯塔,照亮了一个年轻人走向未来的路。”那一年,王树国成功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
“那会过年都不回家,一心扑在学习上。”回忆青春岁月,王树国眼中仍有光:“春节写对联,我写了机械专业的五个特性,旁边同学灵机一动,补上横批——舍我其谁!我们那时候就立志要为国家的装备制造业挑大梁。”
毕业留校任教,公派留法攻读博士,35岁破格晋升教授,主持研制出世界首只创伤康复仿生手……王树国在学术路上不断突破。直到2002年,44岁的他在哈工大面临改革时接下校长重担,成为“C9联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等9所国内高校组成的“名校联盟”)最年轻的校长。
“这个岗位需要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社会发展。既然选择了,我就只想一件事:当好校长,办好学校。”王树国说。
十二年间,他推动学校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培养人才。2014年,他转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全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大学”,让教育与前沿科技和社会需求接轨。
“最大的情怀是家国情怀”
“教育关系人的一生,关乎年轻人的未来,所以我特别喜欢这个岗位。”谈起教育,王树国语调不自觉上扬:“和年轻人在一起,让我感到生命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他尤其欣赏当下的年轻人:“有人说他们是蜜罐里长大的一代,但我看到的,是他们更敢拼、更敢闯。”
提起宇树科技王兴兴、DeepSeek梁文锋、大疆汪滔等一批年轻创业者,他语气欣慰:“我一直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真正的‘将军’是在刀与火的博弈中锻炼出来的。”
在王树国的教育理念中,情怀是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情怀。什么是最大的情怀?家国情怀。”65岁那年,他在西安交大的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脱稿演讲17分钟,掷地有声,情真意切。
“情怀可大可小,但是不能可有可无,否则就失去了灵魂。”王树国表示,每一代都要有人勇于走在时代前列,做一个开拓者。
“敬畏学生就是敬畏未来”
“我总说在新时代,大学师生是并肩同行的战友,一起破解新的难题。”多年来,王树国与学生的关系一直亲密而深厚。
2024年3月,他从西安交大离任。离校那天,面对自发前来送别的师生,他深深鞠躬——这一幕至今令人动容。
“走的时候我说不出话,眼里全是泪。”回忆那一刻,他依旧哽咽。“一届一届的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你总会牵挂。”
采访中,王树国拒绝说自己“为教育奉献了一生”,却反复强调“是教育给了我太多。”他说,老师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工作,而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值得去敬畏。
“敬畏学生,不是敬畏个体,是敬畏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和传承者。”王树国郑重说道,“我们要做的,是成为他们的朋友、同伴、战友。”
采访最后,王树国讲了一个藏羚羊的故事:当族群被困悬崖,年迈的藏羚羊先跃过山涧,年轻的藏羚羊踩在老一辈的背上,完成二次飞跃,获得重生。“教育亦是如此。”他坚信,教育的根本在于托举未来、贡献社会,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延续。
“这一代年轻人不可限量。”王树国语气坚定,“我愿意用我的经历让他们少走弯路,他们一定会比我们走得更远、做得更好。”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09-20
09-20
09-18
09-17
09-17
09-16
09-14
09-13
09-11
09-10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北京市朝阳区芍药居2号院甲1号楼522房间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