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位置:国学文化网 >> 传承 >> 艺苑 >> 浏览文章

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光明网 未知 0 2025/4/4 18:19:05

有的学者认为 马家窑文化已经出现专业化社会分工 彩陶制作可能有了生产“流水线” 有的学者认为 在马家窑人眼里 彩陶不止是生活器物 也寄托着精神信仰 因此先民们画得细心、认真、严谨 但不管如何 可以肯定的是 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人 已经对矿物颜料、绘画工具、构图艺术等 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社会生产的工艺水平也呈现出相对较高水准以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影响力广泛向西沿河西走廊传至新疆南抵川西北地区西南至青藏高原随着马家窑文化的传播各地先民们

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第 1 张

我国史前彩陶之美

美在马家窑文化

细细观望

每一道线条

都像是精心排布的设计稿

每一个图案

都对称得恰到好处

5000年前的“对称美”

被马家窑人“拿捏”住了

黑彩、红彩、白彩

蛙纹、鱼纹、人面纹

……

艺术来源于生活

远古先民们在陶土上作出的“画”

凝缩着古人对生活万物的观察与思考

以及对美的追求

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第 2 张
旋涡纹

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之一

这一图案宛如天空星云或水中涡旋

动感与韵律感十足

或许代表着先民对生命源流的敬畏

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第 3 张
菱格纹

也是马家窑文化彩陶中较为常见的纹饰

这些重复、交织的图案

或许反映了古人对秩序与规律的理解

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第 4 张
弦纹

既简洁又明快

如同古老乐章的音符

不断奏响自然生活的美学篇章

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第 5 张
网格纹

可能代表田地

也可能象征渔网

黄河流域的马家窑人

将生业方式化作艺术的咏唱

看了如此多的马家窑文化彩陶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观察到

除了艺术的想象力

马家窑人在这些不同形状的陶罐上

能让画作呈现出

均衡、和谐、对称

这是为何?

有的学者认为

马家窑文化已经出现专业化社会分工

彩陶制作可能有了生产“流水线”

国宝画重点|原来5000年前“流行”对称美 第 6 张
有的学者认为

在马家窑人眼里

彩陶不止是生活器物

也寄托着精神信仰

因此先民们画得细心、认真、严谨

但不管如何

可以肯定的是

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人

已经对矿物颜料、绘画工具、构图艺术等

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社会生产的工艺水平也呈现出相对较高水准

以彩陶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影响力广泛

向西沿河西走廊传至新疆

南抵川西北地区

西南至青藏高原

随着马家窑文化的传播

各地先民们在使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同时

也在接受和认同器物所承载的文化观念

马家窑文化

生动展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

马家窑文化彩陶

是先民留下来的珍贵“影像”

这些充满神秘和创造力的古老记忆

融入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

与代代华夏子孙对话

而当代的人们受到启迪

又以新的时代形式

去传承

去创新


凡本网注明“作者:中国国学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国国学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新闻资讯无需授权即可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国国学网”。凡本网注明“作者:XXX(非中国国学网)”的作品,由中国国学网自媒体用户创建或转载自其它媒体,创建和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文化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立场,也不对其真实性和版权来源负责。如发现本网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国学文化网

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7克拉2号楼

167 5555 6698

京ICP备2024092598号-1号

zggxw@163.com

郑重声明:中国国学文化网仅提供信息刊登转载功能,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用户需独立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及时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24 中国国学文化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4092598号-1